印度種姓制度是誰定的?古代修羅場指的是什麼?

2025-02-21 14:10:05 字數 4242 閱讀 6479

1樓:網友

剛好昨天在看這方面的書。

這種制度萌芽極早,但最初並不嚴格。雅利安人從大約西元前2000年左右從今天的阿富汗、巴基斯坦一帶侵入印度。大概在西元前五六世紀的時候,他們的勢力遍佈整個北印度,恆河和朱木拿河迴流的地方成了婆羅門教的文化中心。

種姓共有四種,婆羅門(祭司、知識壟斷者),剎帝利(武士),吠舍(農民、牧民 和商人),首陀羅(工匠),前三種是雅利安人,首陀羅是印度的原始居民,實際上跟奴隸差不多,地位很低。到了西元前世紀的時候,由於統治需要,婆羅門賣了大力氣,大肆宣揚,把這種制度神聖化,加以鞏固,他們把社會上不同階級和階層人民的權利、義務、甚至生活細節都刻板地規定下來,不得逾越。

修羅場是於佛教傳說中,阿修羅王常常和帝釋天戰鬥,因阿修羅有美女而無美食,而帝釋天有美食而無美女,相互妒忌搶奪,相互爭戰的戰場。

古印度的種姓制度的創立人是誰

2樓:平曼珠

西元前二千年代中葉,屬於印歐語系。

的許多部落,從中亞細亞。

經由印度西北方的山口,陸續湧入印度河中游的旁遮普一帶,征服了當地的大部分達羅毗荼人。入侵者是白種人,自稱「雅利安,意為高貴者,以區別於**黝黑的達羅毗荼人。經過幾個世紀的武力擴張,雅利安人逐步征服了整個北印度。

雅利安人早先過著原始的遊牧生活。入侵印度後,雅利安人吸收了達羅毗荼人的先進文化,由遊牧轉為定居的農業生活,並逐漸向奴隸社會過渡。

由於雅利安人對達羅毗荼人的征服和奴役,以及雅利安人內部貧富分化的結果,在雅利安社會中逐漸形成了乙個森嚴的等級制度,這就是種姓制度。

種姓制度在雅利安貴族中約定俗成,並擴充套件到雅利安貧民和原印度居民。

3樓:周路勤

是雅利安人的貴族摩奴,他建議並編寫了《摩奴法典》規定了等級制度。依次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還有最卑賤的賤民。詳細內容歷史書上有記載。

古印度的種姓制度按照什麼劃分的?

4樓:

摘要。還有一種說法根據《摩奴 法典》規定,印度有四個種姓,即四個等級:第一等級是婆羅門,即僧侶貴 族,掌握神權、主持祭祀,是人民精神生活的統治者;第二等級是剎帝利。

掌握行政權和軍事權力,地位僅次於婆羅門;第三等級是吠舍,由農民、手 工業者和商人組成,是被剝削的小生產者;第四等級是首陀羅,包括被征服 者、失去土地和破產而喪失人身自由者以及奴隸,他們沒有任何權利,備受 壓迫和剝削。

你好根據《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繪的瓦爾那等級:婆羅門是原人的嘴、剎帝利是原人的雙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羅是原人的腳。至於賤民,則被排除在原人的身體之外。

還有一種說法根據《摩奴 法典》規定,印度有四個種姓,即四個等級:第一等級是婆羅門,即僧侶貴 族,掌握神權、主持祭祀,是人民精神生活的統治者;第二等級是剎帝利。 掌握行政權和軍事權力,地位僅次於婆羅門;第三等級是吠舍,由農民、手 工業者和商人組成,是被剝削的小生產者;第四等級是首陀羅,包括被征服 者、失去土地和破產而喪失人身自由者以及奴隸,他們沒有任何權利,備受 壓迫和剝削。

古印度的種姓制度按照什麼劃分的?

5樓:

摘要。你好,很高興為您解答,據我所知,印度種姓制度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

第三等級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階層。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佈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業以及當時被認為低賤的職業。

特徵:一是各等級職業世襲,父子世代相傳。二是各等級實行內部同一等級通婚,嚴格禁止低等級之男與高等級之女通婚。

三是首陀羅沒有參加宗教生活的權利。四是各等級在法律上是不平等的。

古印度的種姓制度按照什麼劃分的?

你好,很高興為您解答,據我所知,印度種姓制度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第三等級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階層。

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佈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業以及當時被認為低賤的職業。特徵:

一是各等級職業世襲,父子世代相傳。二是各等級實行內部同一等級通婚,嚴格禁止低等級之男與高等級之女通婚。三是首陀羅沒有參加宗教生活的權利。

四是各等級在法律上是不平等的。

為您解答是我的榮幸,希望我的對您有所幫助呢

所以它劃分的依據是什麼?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第三等級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階層。

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佈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業以及當時被認為低賤的職業。

劃分依據這四個等級。

印度的種姓制度主要是什麼

6樓:abc生活攻略

1、是維護雅利安人對搏襪謹當地居民的統治,是極其不平等的森嚴的等級制度和剝削制度。

2、「種姓制度」是古代印度奴隸制國家重要特徵。它被蒙上一層神聖的宗教色彩,造物神梵天用自己的嘴,手,腿創造出四個種姓的好蔽人。一二等級種姓把持國家軍事和行政大權;三四等級種姓要向國家納稅,想神廟上貢,供養一二等級種姓。

不同等級的人不許通婚,不追竄某職業。種姓制度是為維護奴隸主貴族的特權,特別是婆羅門的特俗地位。

古代印度種姓制度形成的原因

7樓:

您好,對於您的問題,我的是:印度的種姓制度最初是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而創立的社會制度。原本的種姓制度並非要劃分階級及人的高低貴賤,而是要確保本身雅利安人的執政權和保持各種工作都有一定的人數。

最初,雅利安人自稱為「雅利安瓦爾那」(雅利安含有「高貴」之意,瓦爾那含有「顏色」、「品質」的意思),而稱當地居民為「達薩瓦爾那」(含有「雄者」、「男人」之意)。這樣就有了自以為高貴的雅利安人和把當地居民當作敵對集團的區別。隨著雅利安人內部的分化,在早期吠陀時代末期,逐漸發生了平民與氏族貴族的區別。

平民稱為「吠舍」(是氏族成員的意思),而貴族稱為「羅闍尼亞」(是「灼熱發光」的意思,引申為顯貴的首領的意思)。從事祭掃的氏族貴族則稱為「婆羅門」(意思是梵天所生)。從雅利安人與當地居民的一分為二,到雅利安人部落中平民與氏族貴族的一分為二和貴族內部的軍事貴族與祭司貴族的一分為二,這樣就形成了四個瓦爾那的胚胎。

到後期吠陀時代,四瓦爾那制度正式形成,婆羅門教的典籍規定了各個瓦爾那的地位以及不同瓦爾那的成員的不同權利和義務。然而隨著馬木留克、蒙兀爾等外來伊斯蘭教征服者統治印度,種姓制度為了政權需要經歷過許多調整,並且在英屬印度時期為符合殖民者需要,被固定、僵化,成為階級森嚴的階序體系。如果您覺得滿意的話可以給個贊嗎?

印度種姓制度分別是什麼?

8樓:心理零00時差

印度種姓制度五個等級為梵天、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

印度種姓制度源於印度教,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曆史。一張根據《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繪的瓦爾那等級:婆羅門是原人的嘴、剎帝利是原人的雙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羅是原人的腳。

等級制是印度,孟加拉,斯里蘭卡等國殘留的以血統論為基礎的社會體系,印度最為嚴重;雖然法律上已經禁止,但難以一下消退。古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西元前2500年就已經誕生了印度河文明跟現在的印度毫無聯絡!大家不要劃等號,由當地土著達羅毗荼人建立的哈拉巴文明。

印度種姓制度各等級介紹: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主教育,受眾剎帝利,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

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佈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階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被認為低賤的職業。

在種姓制度中,來自不同種姓的父母雙方所生下的後代被稱為雜種姓。

古印度的四種姓是怎樣劃分的?

在四種姓中婆羅門為最高等的種姓,而婆羅門主要負責祭司事宜,這表明祭司活動對雅利安人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且祭司階層在社會發展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婆羅門特殊的社會地位我們在吠陀文獻 梨俱吠陀 中也能明顯地感受到,因為那時代的聖歌除了大祭司外,幾乎沒有提到國王的高階 在民政事務中擔任任何職能。在古印度人...

印度的種姓是不是與侵略有關,4等人是原始印度人嗎

和侵略沒有關係 是宗教的結果 社會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尚存在著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 梵語為瓦爾納 印度的種姓制度由來已久,在雅利安人最早的宗教典籍 梨俱吠陀 中,就出現了4個最初的種姓,即婆羅門 僧侶 剎帝利 貴族和武士 吠舍 平民 首陀羅 奴隸 4個等級。以後又演變為三大等級,即大體由原來的婆羅門...

古代棺槨制度是怎樣的古代棺材的種類

葬具是盛放死者遺體的用具,土葬所用成為棺。上古時,葬埋無棺,據說最早的棺是瓦制的,即陶器,商代以後採用木棺。禮記 檀弓上 和 喪大記 所記載周代制度規定 天子之棺四重 諸公三重 諸侯再重 大夫一重 士不重。就是說是天子所用除貼身的內棺外,外面還套著四重外棺,總共五重。每一層棺都有特定的名稱 最外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