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全詩是什麼意思《送別》這首詩是什麼意思?

2021-03-08 02:26:12 字數 5325 閱讀 5840

1樓:戒為良藥

譯文請你下馬來喝一杯酒,敢問朋友你要去何方?

你說因為生活不得意,回鄉隱居在終南山旁。

只管去吧我何須再問,看那白雲正無邊飄蕩。

《送別》

(唐)王維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

2樓:子虞

意思是:春風中一株株楊柳樹,沿著御河兩岸呈現出一片綠色。最近攀折起來不是那麼方便,應該是因為離別人兒太多。

送別唐代:王之渙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

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擴充套件

資料:

簡析詩的前兩句寫景,不僅點明瞭送別的時間和地點,還渲染出濃厚的離別情緒。「東門」點名了送別的地點在長安青門,「青青」表明楊柳的顏色已經很綠,表明時間是在深春。「楊柳」是送別的代名詞,於是一見楊柳,就讓人想到離別。

綠色的楊柳樹夾雜在御河兩岸,看似恬靜的環境反襯出詩人與友人離別的不捨。且首句是遠望所見,第二句是近觀所見。在遠與近的距離感中,詩人送友的踽踽長街的身影得以體現,襯托出捨不得惜別卻又不得不分別的心情。

詩的後兩句抒情,通過側面描寫別人送別而攀折楊柳,反映送別的人多。一個「苦」字,既是攀折楊柳而不便之苦,也是離別的愁苦。至於詩人自己折了楊柳沒有卻隻字未提,更襯托出了詩人的送別的深情。

後兩句看似平淡,仔細咀嚼,意味深長,詩人折或者不折楊柳,內心的悲楚恐怕都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3樓:言南絮

《送別》

唐代: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對離別有體驗的人都知道,行人將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種寂寞之感、悵惘之情往往在別後當天的日暮時會變得更濃重、更稠密。可是,詩只寫了一個「掩柴扉」的舉動。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時都要做的極其平常的事情,看似與白晝送別並無關連。

而詩人卻把這本來互不關連的兩件事連在了一起,使這本來天天重複的行動顯示出與往日不同的意味,從而寓別情於行間,見離愁於字裡。

這首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捨,卻更進一層寫冀望別後重聚。惜別之情,自在話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別運,高人一籌。

《送別》這首詩是什麼意思?

4樓:小紅豆兒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陽落下把柴門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綠,朋友啊你能不能回還?

原文:《送別 》唐代: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王維,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

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賞析:這首《山中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情景,而是匠心別運,選取了與一般送別詩全然不同的下筆著墨之點。

詩的首句「山中相送罷」,在一開頭就告訴讀者相送已罷,把送行時的話別場面、惜別情懷,用一個看似毫無感**彩的「罷」字一筆帶過。這裡,從相送到送罷,跳越了一段時間。而次句從白晝送走行人一下子寫到「日暮掩柴扉」,則又跳越了一段更長的時間。

詩人在把生活接入詩篇時,剪去了在這段時間內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當作暗場處理了。

對離別有體驗的人都知道,行人將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種寂寞之感、悵惘之情往往在別後當天的日暮時會變得更濃重、更稠密。在這離愁別恨最難排遣的時刻,要寫的東西也定必是千頭萬緒的;可是,詩只寫了一個「掩柴扉」的舉動。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時都要做的極其平常的事情,看似與白晝送別並無關連。

而詩人卻把這本來互不關連的兩件事連在了一起,使這本來天天重複的行動顯示出與往日不同的意味,從而寓別情於行間,見離愁於字裡。讀者自會從其中看到詩中人的寂寞神態、悵惘心情;同時也會想:繼日暮而來的是黑夜,在柴門關閉後又將何以打發這漫漫長夜呢?

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迴想象於無窮的。

《送別》李叔同,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

5樓:古今漢語教育

《送別》李叔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

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這是送別摯友許幻園的原創作品。表達李叔同對在上海「天涯五友」「金蘭之交」友人分別時的情感,李叔同與許幻園宣揚民權思想,提倡移風易俗,宣傳男女婚姻自主。

一度成為社會風口浪尖改革潮中的一份子,二次革命失敗、袁世凱稱帝、這些層出不窮的社會變幻,導致許幻園家中的百萬資財和家業蕩然無存,許幻園趕京找袁世凱討回公道,離別時,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寫於此歌送別許幻園。

6樓:匿名使用者

李叔同的《送別》全文如下: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送別》這首詩的意思是:以短短的一首歌詞,把古人送別的意象都集中起來,以一種「集大成」的衝擊力,強烈震撼著中國人離別的「 集體無意識」,成為中國人送友離別的一種文化心理符號。

古代送別詩,一般都是為送別某一個朋友而寫的,是確有其人。但耐人尋味的是,根據目前已有的資料,還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別》是寫給哪一位朋友。在我看來,《送別》並不 是為哪個友人而寫,而是一首無所明指的象徵送別詩。

《送別》分三段,第一段是「寫景」 ,寫在長亭外、古道邊送別的畫面;第二段則是抒情,抒發知交零落天涯的心靈悲慨;第三段從文字上看,是對第一段的重複,其實不然,是文字重複而意蘊昇華:經歷了「送友離別 」,而感悟到人生短暫,猶如日落,充滿著徹骨的寒意。

整首歌詞瀰漫著濃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著頓悟出世的暗示。

《送別》,實際上是李叔同以送別朋友為緣由,用無所明指的象徵,傳達出感悟人生、 看破紅塵的覺悟。所以,《送別》不僅僅是朋友之間揮手相送的驪歌;而是李叔同即將告別人間、棄世出家的「前奏曲」。以上供參考。

7樓:匿名使用者

《送別》是弘一法師出家前所作送別歌

《送別》 弘一法師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清光緒六年(2023年)陰曆九月二十生於天津官宦富商之家(祖籍浙江·平湖),2023年九月初四圓寂於泉州。他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前驅,卓越的藝術家、教育家、

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佛教文化相結合的優秀代表,是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最傑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國際上聲譽甚高的知名人士。李叔同是「二十文章

驚海內」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戲劇、文學於一身,在多個領域,開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同時,他在教育、哲學、法學、漢字學、社會

學、廣告學、出版學、環境與動植物保護、人體斷食實驗諸方面均有創造性發展。

他把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推向了極致。作為高僧書法,弘一與歷史上的一些僧人藝術家存有差異,如智永和懷素,儘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們的一生並未以堅定的佛教信仰和懇切實際的佛教修行為目的,他們不過是寄身於禪院的藝術家,「狂來輕世界,醉裡得真知」,這完全是藝術家的氣質與浪漫。

八大山人筆下的白眼八哥形象,諷刺的意味是顯而易見的,他的畫作實在為一種發洩,是入世的,並未超然。比之他們,弘

一逃禪來得徹底,他皈依自心,超然塵外,要為律宗的即修為佛而獻身,是一名純粹的佛教大家。他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的先驅者,所創作的《送別歌》,

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成為經典名曲。同時,他也是中國第一個開創**寫生的教師。

卓越的藝術造詣,先後培養出了名畫家豐子愷、**家劉質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過午不食,精研律學,弘揚佛法,普渡眾生出苦海,被佛門**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是中國絢麗至極歸於平淡的典型人物。

太虛大師曾為贈偈:以教印心,以律嚴身,內外清淨,菩提之因。

趙樸初先生評價大師的一生為:「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

《送別》曲調取自約翰·p·奧德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夢見家和母親》是首「藝人歌曲」,這種歌曲19世紀後期盛行於美國,由塗黑了臉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員領唱,**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調創作而成。奧德威是「奧德威藝人團」的領導人,曾寫過不少藝人歌曲。

李叔同留日期間,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作於2023年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如今《旅愁》在日本傳唱不衰,而《送別》在中國則已成驪歌中的不二經典。沈心工也曾根據《夢見家和母親》寫過一首《昨夜夢》,但最終沒有抵得過李叔同《送別》的光芒。

由於這首詩無上的藝術成就,所以在很多地方都對它有所引用。

為送別朋友而賦詩,是中國古典詩詞的一個母題。送別詩,是唐詩宋詞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李白《送友人》的「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王維的:「勸君更進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

「海記憶體知已,天涯若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齡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芙蓉樓送辛漸》)

都是送別詩中千古流傳的名句。至於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

去,萋萋滿別情。」與李叔同的《送別》,有許多的相通之處。《送別》的意象和語言,基本上是對中國古典送別詩的繼承。長亭飲酒、古道相送、折柳贈別、夕陽

揮手、芳草離情,都是千百年來送別詩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別》以短短的一首詞,把這些意象都集中起來,以一種「集大成」的衝擊力,強烈震撼著中國人離別的

「集體無意識」,成為中國人送友離別的一種文化心理符號。古代送別詩,一般都是為送別某一個朋友而寫的,是確有其人。但耐人尋味的是,根據現有的資料,還

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別》是寫給哪一位朋友。《送別》分三段,第一段是「寫景」,寫在長亭外、古道邊送別的畫面;第二段則是抒情,抒發知交零落天涯的心靈悲

慨;第三段從文字上看,是對第一段的重複,其實不然,是文字重複而意蘊昇華:經歷了「送友離別」,而感悟到人生短暫,猶如日落,充滿著徹骨的寒意。整首歌

詞瀰漫著濃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著頓悟出世的暗示。《送別》,實際上是李叔同以送別朋友為緣由,用無所明指的象徵,傳達出感悟人生、看破紅塵的覺悟。所

以,《送別》不僅僅是朋友之間揮手相送的驪歌;而是李叔同即將告別人間、棄世出家的「前奏曲」。

《送別》這首詩《送別》這首詩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為送別朋友而賦詩,是中國古典詩詞的一個母題。送別詩,是唐詩宋詞一個重要的組 ...

山中送別,王維寫的,這首詩是什麼意思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後,夕陽西墜我掩閉柴門。春草明年再綠的時候,友人你回不回來?一 回答 這首詩的意思是送別友人時期盼來年春草再綠時能與友人團聚的情懷。二 擴充套件知識 1 原詩欣賞 山中送別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2 白話翻譯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陽落下把柴門半掩。春草到明...

送別詩有什麼,送別詩都有哪些

贈汪倫 李白 李白登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