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二重性的《資本論》商品章的邏輯解析

2021-03-08 04:11:08 字數 5135 閱讀 7056

1樓:傲世

《資本論》第一節內容是直接有關於商品的存在批判的,而從文體上看,這是一個倒敘結構上的起點,實際思索從第四節開始。這裡,存有特殊的社會精神現象——商品拜物教。 商品是一種拜物教性質的認識現象,在初版中,馬克思討論說,這其實也是等價形式(絕對價值形式)不同於相對價值形式的一個特點:

「等價形式的第四個特點:商品形式的拜物教在等價形式中比在相對價值形式中更為明顯。」因為它歸結了等價形式的其它三個特點:

「私人勞動成為它的對立面的形式,成為直接社會形式的勞動」、「使用價值成為它的對立面即價值的表現形式」及「私人勞動成為它的對立面的形式,成為直接社會形式的勞動」。作為一種「價值鏡」,因此, 「20 碼麻布=1 件上衣,或20 碼麻布值1 件上衣,只是表示: (1) 生產這些物品所需的不同種勞動,作為人類勞動,具有同等意義;(2)生產它們所耗費的勞動量,是根據一定的社會規律來計量的; (3)裁縫與織工結成一定的社會生產關係。

」也可以說, 「正是在生產者之間的一定的社會關係中,生產者們才把他們不同種的有用勞動作為人類勞動等同起來。也正是在生產者之間的一定的社會關係中,生產者們才按人類勞動力耗費的持續時間來計量他們的勞動量。」另一方面,「在我們的交易中,在生產者們看來,他們自身勞動的這種社會性質卻成了勞動產品本身的天然的社會屬性,成了勞動產品本身的物的規定;各種不同人類勞動的等同性,在他們看來,成了勞動產品的價值屬性;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勞動量,在他們看來,成了勞動產品的價值量;最後,生產者之間因他們的勞動而結成的社會關係,在他們看來,成了這些物品即勞動產品的價值關係或社會關係。

」 「正因為這樣,在他們看來,勞動產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覺而又超感覺的物或社會的物。」

因此,批判性分析要從商品存在開始。「理解商品的困難在於:商品像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一切範疇一樣,是一種在物的外殼掩蓋下的人的關係。

生產者使他們的產品作為商品互相發生關係,從而使他們的不同種類的勞動作為一般人類勞動發生關係,沒有物這種中介,他們就辦不成這種事。這樣一來,人的關係便表現為物的關係了。」 「對商品生產佔統治地位的社會來說,**教,特別是新教,乃是合適的宗教。

」 從假象的破除開始,其實是從研究工作的結束點開始。「研究必須充分地佔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種發展形式,探尋這些形式的內在聯絡。只有這項工作完成以後,現實的運動才能適當地敘述出來。

這點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在觀念上反映出來,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好像是一個先驗的結構了。」 如果說《〈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更偏重了研究,那麼可以說,商品章注重了敘述。從敘述形式開始,是便於儘快找到社會存在的內部工作結構,而後從批判中引出認識。

另一方面,研究已經內含於敘述,是對批判規定的辯證揭示。儘管如此,人們總寧可相信《資本論》為一邏輯演繹體系。如此,物質內容和社會形式被兩分了,介於它們之間的社會內容被倒果為因成「社會形式的產物」,相反邏輯是:

「在生產過程中抽象勞動的存在是『作為思維中的東西,並且事前就把該勞動的產品看作同一定量的貨幣相等』。這就是說,在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只是抽象勞動的思想,它只是在交換中才轉變成為實在的抽象勞動。」 據此可能認為,馬克思的邏輯依據了「交換決定論」,秉持「交換必有共通物」 (實際是一種「理論假設」) 的分析思路。

總之,商品的存在具有物的自然屬性和社會物的屬性(社會屬性),但不是平行並列的兩種存在屬性。前者——商品存留在使用價值方面的 「物性」 (物質性質)是人同他的自然的共同設定物,後者作為「物性」則完全是人自身的造設,而歸根結底乃是人們之間結成的社會生產關係的設定物。商品作為「定在」,乃是物質的社會存在。

這是從認識上予以根本對立的同一屬性,即物質的社會屬性。「我們知道:價值實體就是勞動;勞動量的尺度就是勞動持續時間。

」 物質條件制約一定社會關係的發生,但是反過來,一定社會關係總是要規定自己的社會物質形式。商品歸根結底是一個矛盾物。這其實又是個別存在物的實踐過程,是其作為「類存在」 (社會物)的生成。

商品章無論如何不能說成是關於商品知識論之闡述。要知道,商品本身是不斷歷史地發生發展的經濟運動現象,無論物質承擔者——使用價值因素,抑或商品體的內在本質——價值因素,莫不如此。

商品生產方式根本呈現的是這一社會實踐活動規定性: 「生產的一般規定在一定社會階段上對特殊生產形式的關係」,從而意味著「科學的敘述對現實運動的關係……不是這裡所要說的」,它們將「留待別處(後面)再說。」 同樣,既然「一方面,生產者的私人勞動必須作為一定的有用勞動來滿足一定的社會需要,從而證明它們是總勞動的一部分,是自然形成的社會分工體系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只有在每一種特殊的有用的私人勞動可以同任何另一種有用的私人勞動相交換從而相等時,生產者的私人勞動才能滿足生產者本人的多種需要。」 那麼,整體規定的勞動二重性也就生出:一方面,「廣義的勞動二重性」 (勞動二重性本身是如何生成的)是闡說歷史生產方式的發生與不斷生長構造的基礎,揭明瞭「時間發展形態的生產關係」規定(決定如何生理耗費); 另一方面,「狹義的勞動二重性」 (商品所體現的勞動二重性規定)是闡說生產關係—交換關係的社會發生與不斷生長構造的基礎,並揭明「空間發展形態的生產關係」規定(決定生理耗費多少)。

一者是運動骨骼,一者是運動組織即血和肉,這種時空交融 (空間內含於時間過程——例如商品的使命即是貨幣、貨幣的使命即是「資本」,而資本的使命即是「消滅」商品和貨幣)統一的實踐性生長關係當然不會是什麼「思維具體」,也不是什麼思維規定,甚至不是範疇本身,因為,研究物件的時空統一體生產範疇,決定著範疇的活動樣式和運動界限。 商品的概念其實是歷史發展(以歷史發生為基礎的矛盾運動)上的一種客觀結果,即歷史商品生產的直接結果。商品的最高概念,亦即歷史唯物主義的價值(形式)運動形式反映的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及社會存在的生長關係。

其歷史的實在規定就是「商品(貨幣)」;其在社會形式上所對應的經濟運動是:w—g—w。這是資本關係的母規定和母概念。

而在該運動形式中,貨幣流通的規定由商品流通規定直接賦給,二者取得了相互依存的生活關係。商品的拜物教由此就容易轉化成貨幣的拜物教,商品進一步概念化了,這就是「理想市民社會」形態。

但是毫無疑問, 「人們在自己的社會生產過程中的單純原子般的關係,從而,人們自己的生產關係的不受他們控制和不以他們有意識的個人活動為轉移的物的形式,首先就是通過他們的勞動產品普遍採取商品形式這一點而表現出來。因此,貨幣拜物教的謎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謎,只不過變得明顯了,耀眼了。」 馬克思將《資本論》副標題命名為「政治經濟學批判」,意味著分析就從批判開始,以全面拒絕非批判的實證理論——資產階級財富理論。

「商品的兩個因素:使用價值和價值」因而不能看作關於商品的知識論架構,毋寧說成是關於實踐化的批判分析的一種訴求,即「財富的存在論批判」。通過拒絕財富的自足自明,價值理論得以升騰出來,內建於批判規定當中。

接續的「體現在商品中的勞動的二重性」分析則把問題進一步歸結為關於「勞動」的價值理論這一歷史性批判架構。經過兩節內容的工作努力,在《商品·價值形式》中,財富批判理論被建立起來,被歸結為整體的歷史發展理論(即交換價值發展理論)予以考慮,而這不過就是解剖商品經濟社會的系統性生成。狹義地看,政治經濟學批判就體現在商品規定的總歸結中, 《商品的拜物教性質及其祕密》既歸總問題,也是問題的徹底解決。

所以,既然資產階級尤其忌談「歷史(發展)」,那麼應當把每一財富生產方式還原為歷史生產方式予以整體考察,這樣, 「價值的一切本質上的規定都包含在這裡了。」

這種考察所揭示出來的其實就是處在一定時空狀態的社會生產,——它是比較各種經濟形態社會的架構基礎,從中提煉出的發展規定構成對市民社會的否定,這是一個歷史的實踐批判過程。

2樓:匿名使用者

請重點閱讀「《資本論》商品章的邏輯解析」 .《江漢論壇》2023年第7期

雖說馬克思沒有遺留下「邏輯」(大寫字母的),但他遺留下《資本論》的邏輯,應當充分地利用這種邏輯來解決這一問題。

——列寧

《資本論》首章的工作結構是對初版進行調整後所得,名稱也是這時 候馬克思才加進去的.之所以如此,是為了進一步完結早已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承諾的分析。

啟示我們:第一,《資本論》辯證法規定乃是起步和釀成 於「商品」中的。第二,馬克思文字結構是開放的,就首章而言,所要完成的是「商品本身」的大寫規定剖解,在指向性上,其始終與歷史發展同步,即堅持商品精 神現象學批判(馬克思暫名為「拜物教批判」)工作進路。

第三,商品辯證法是實踐化的批判規定,是活的工作邏輯,旨在消除自足,堅持始終在生長運動現象中認 識存在規定,把握存在的整體發展。第四,歷史唯物主義是實踐化的形成歷程,它從歷史中發掘社會存在(規定),統一歷史存在和社會存在。第五,基於發生學邏輯的深剖:

從商品開始,說明價值之道和價值之德,或者說價值規律的內容與形式!!人們一向對《資本論》首篇結構輕描淡寫、敷衍了事,那是因為缺乏「一部整史」的工作觀念。學者們不明白:

規律的內在結構是「質-量-形式」的規定性。這種結構是馬克思制訂《資本論》首章邏輯安排形式的基礎。和《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一樣,《資本論》首章執行的是「預先要說出的那些結論」。

這是對《資本論》邏輯的一個預演和鳥瞰,以此為跳板,《資本論》首篇邏輯的工作主旨是生產「價值規律」,達成這個問題上的客觀批判過程與主觀批判過程的統一。而如此一來,整本著作就有了堅實基礎。

最後,最為重要 的一點:統一化研究物件和理論範疇用語,例如「生產方式」(在歷史中逐漸形成起來並累積發展的社會生產)和「勞動一般」,「生產關係-交換關係」(社會再生產)和「價值(形式)」,使理論分 析具有明確的可操作性。

————————————————

在具體工作體例上,《資本論》首章運用的邏輯是「存在批判-本質批判-概念批判-精神現象學批判」。這麼做,則是為了使人們能夠認清資產階級「物的科學」之本質,從而把研究路向徹底扭轉為「事的科學」之工作需要。《資本論》的工作以對「物的存在」的批判為開局,這裡面首先談到的即是政治經濟學物件的認識形式及其質和量的規定。

「歷史發生學」移在了第二節,這裡面討論的是「一定社會發展階段上的生產」(規定),側重點在於揭示「生產關係的質、量統一」。接續的第三節是表述的重點,通過對「系統發生學」及相關的「現象發生學」的把握,全面揭示「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的質、量統一」。並且,第三節內容側重在「量的運動關係」的闡述方面。

其實,這是對第

一、二節內容的直接補充。因此還談不上從正面來闡發「系統發生學」和「現象發生學」,這些內容就有必要予以「再次補充」,於是有了首篇結構的第二章和第三章。第三節內容說明「價值形式」,這其實是全部形式規定的理解基礎。

總的來說,這是一個成熟的研究範例,據此,辯證法具象化為歷史的實踐的工作方法(馬克思稱為「我的辯證方法」),而又藉助工作提 升,使唯物主義規定不再束縛在象牙塔中,成為直接蘊涵實踐批判的歷史的「階級科學」。這一解析解開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偉大構造和發生奧祕。

參考文獻:

許光偉:《資本論》商品章的邏輯解析,《江漢論壇》, 2014(7):50-57

許光偉:《資本論》的邏輯究竟怎樣練成——兼談如何寫《保衛《資本論》,《經濟理論與政策研究》第8輯,經濟科學出版社 2015:16-36

論述勞動二重性理論的重大意義論勞動二重性理論的重大意義論文參考文獻

生產商品的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這二重屬性.具體勞動是指生產目的 勞動物件 所用工具 操作方法 生產結果都各不相同的勞動.具體勞動生產了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是指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抽象勞動生產商品的價值.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是同一勞動過程形成的相互聯絡又對立的兩個方面.馬克思創立了勞動二重性學說,它...

論述題。用馬克思的勞動二重性學說和勞動力商品學說,說明剩餘

馬克思在 資本論 中指出 一切勞動,從一方面看,是人類勞動力在生理學意義上的耗費,作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類勞動,它形成商品價值。一切勞動,從另一方面看,是人類勞動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費,作為具體的有用勞動,它生產使用價值 關於勞動二重性的理論是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樞紐。運用勞動二重性...

但丁神曲思想內容的二重性是什麼,如何看待《神曲》思想內容上的二重性

但丁 神曲 的二重性及主題思想 恩格斯認為義大利的但丁是中世紀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這個評述,既指出了但丁的二重性,也是理解 神曲 的二重性的關鍵。神曲 二重性首先表現在如何看待祖國的前途命運。一方面但丁認識到統一義大利是拯救祖國的唯一途徑,另一方面他所設想的統一方式卻是空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