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一首元曲,然後回答問題。蟾宮曲 九日張可久對青山強

2021-04-09 07:42:20 字數 1799 閱讀 5577

1樓:阿148凡達

(1)答:「倦客思家」。從標題「九日」及全文內容看,本文主題應為重陽佳節遊子思家,所以「倦客思家」應為表達主題的句子。

(2)答:①借景抒情(或融情人景)「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點寒鴉」點染了一種淒涼的氣氛,這種氣氛的渲染,有助於思鄉主題的表達。

②反襯(或對比)。「翠袖殷勤,金盃錯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憶從前歌舞昇平的歡樂景象,用從前歌舞昇平的稍縱即逝襯托現實中人老白髮的淒涼,告戒遊子不再留念他鄉,而是「倦思」故鄉,很好地表達了主題。

閱讀下面一首元曲,然後回答問題。(8分)蟾宮曲?九日① 張可久對青山強整烏紗②,歸雁橫秋,倦客思家

2樓:鳳姐姐

以哀景作結,融情於景,進一步渲染了悽清的氛圍,深化了「思鄉」的主旨。

試題分析:從標題「九日」及全文內容看,本文主題應為重陽佳節,倦客思家,所以「倦客思家」應為表達主題的句子。「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點寒鴉」點染了一種淒涼的氣氛,這種氣氛的渲染,有助於思鄉

主題的表達。「翠袖殷勤,金盃錯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憶從前歌舞昇平的歡樂景象。用從前歌舞昇平的稍縱即逝襯托現實中人老白髮的淒涼,告戒遊子不再留念他鄉,而是「倦思」故鄉。

這恰是主題的最好表達。

閱讀下面元曲,完成1~2題。 雙調折桂令·九日 ① 張可久   對青山強整烏紗,歸雁橫秋,

3樓:手機使用者

1.「強」字帶有勉強之意,時值

重陽佳節,看著萬物蕭疏,大雁南歸,版

不由得引發出遊子的鄉權愁,「強」字將他對官場厭倦,內心惆悵,徘徊於仕途與歸鄉之間的矛盾生動地刻畫出來;「倦」字帶有睏倦之意,形象地勾勒出作者內心的疲憊與沉重。

2.「翠袖」「金盃」「玉手」寫盡了昔日宴客場景的繁華熱鬧。美女殷勤勸酒,金盃錯落頻舉,玉手彈奏琵琶,是多麼的熱鬧,這裡用的是以樂景寫哀的反襯之法,與前面的,倦客思家,更凸見詩人此時的孤寂心境。(或虛實結合,詩人由眼前實景寫起,觸景生情,憶往昔歡樂事,更添今日思鄉之愁。)

閱讀下面這首元曲,完成下面的題。 [ 雙調]折桂·九日 ① 張可久 ②   對青山強整烏紗,

4樓:百度使用者

1.最能表達感情的詩句:倦客思家。

原因:(1)傳統節日――重陽節引起作者思鄉思歸之情。

(2)南飛的大雁讓作者觸景生情,產生思歸之情。

(3)仕途坎坷失意,對仕途產生倦意,從而產生思歸之情。

(4)人已年老,有落葉歸根之意,產生思歸之情。

2.這三句作者運用寓情於景的手法。通過天際的斜陽與寒鴉營造了淒涼的氛圍,又以「一抹」修飾「斜陽」,以「數點」修飾「寒鴉」,更增添景物冷落之感,在這淒涼與冷落之景中融入了作者的厭倦官場、懷才不遇的惆悵之情。

閱讀下面元曲,完成(1)~(2)題。 雙調·折桂令 九日 ① 張可久對青山強整烏紗,歸雁橫秋,倦

5樓:youlovee槣

(1)「強」字來帶有勉強自之意,時值重陽佳節,看著萬物蕭疏,大雁南歸,不由得引發出遊子的鄉愁,「強」字將他對官場厭倦,內心惆悵,徘徊於仕途與歸鄉之間的矛盾生動地刻畫出來;「倦」字帶有睏倦之意,形象地勾勒出作者內心的疲憊與沉重。(意對即可)

(2)「翠袖」「金盃」「玉手」寫盡了昔日宴客場景的繁華熱鬧。美女殷勤勸酒,金盃錯落頻舉,玉手彈奏琵琶,是多麼的熱鬧,這裡用的是以樂景寫哀的反襯之法,與前面的「歸雁橫秋,倦客思家」形成強烈的反差,更凸見詩人此時的孤寂心境。(或虛實結合,詩人由眼前實景寫起,觸景生情,憶往昔歡樂事,更添今日思鄉之愁。)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春雪韓愈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

1 都 字是個bai 副詞,放在du 未 字前,表示否定全部zhi,突出了新年已到dao而春未到專 花未開的不滿,屬流露出盼春急切的心情 驚 字突出了詩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終於見到春草萌芽的驚奇 欣喜。意對即可 2 用比擬 比喻的手法,寫白雪 卻嫌 故穿 作飛花 把春雪刻畫得富有人性而美好,襯托了詩人盼...

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好事近陸

小題1 1 蓑 字勾連 新綠 新綠 如蓑,引人聯想,近觀長短參差,遠望綿延潤回澤,形象生動。答 映 字型物甚細,將綠草與前句之白蘋 紅蓼相映襯,構成一幅深淺對比 冷暖交融的色彩豐富的美景,足以怡悅人心。小題1 下片緊扣江行特點,抒發了自己只需以酒為伴,生活上別無奢求,乘風 順流 隨意飄蕩,處處為家的...

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後回答問題越中覽古李白越

1 鏡頭一 bai戰士還 du家盡錦衣 衣錦還鄉 鏡頭二 zhi 宮女dao如花滿春殿 縱情歡樂 回這表明越王已經答把苦難和屈辱忘記,而完全陶醉在勝利的喜悅之中。2 對比。前三句渲染當時的熱鬧繁華,第四句寫出今日此地的淒涼冷落,鷓鴣飛 三字飽含無限的惋惜和感慨,與前三句形成鮮明的對比。抒發了作者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