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prince神風
阿彌陀佛!
大乘 是指 「菩薩」乘之菩薩(分52位階,最終妙覺菩薩即成佛),以六度萬行 誓願大菩提心 「自利利他」,覺有情眾生
小乘 是指 「緣覺」乘之辟支佛、「聲聞」乘之阿羅漢(分四果,最高為阿羅漢),以「自度度人」 超脫六道輪迴,證得有餘涅槃
而「二乘」、「三乘」、「五乘」其實都是分別說法,最終都歸於「一乘」(佛乘)
「淨土法門」就是不可思議殊勝的一乘法!
「極樂世界眾生皆為阿惟越致菩薩(七地以上)」,阿彌陀佛48大願成就故,往生極樂淨土眾生皆能「超凡入聖」,神通、果位、功德平等
再行「菩薩道」度化眾生,能速證佛果,可謂成佛之「易行道」!
要圓滿成佛必行「菩薩道」,且有「難、易」二途!
2樓:隨風細雨濛濛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含義就是他們的著重點不同,小城就是自己成就
3樓:海印放光
從本質上講,沒有區別,都是佛祖講的修行方法。《法華經》上,把大、中、小乘歸為一乘,就說明佛法本質沒有大小之分。
普通的修行人,心有分別,就把南傳佛教所修行的法門稱為小乘,這是因為南傳佛教認為阿羅漢就是佛,而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認為,阿羅漢還不是佛,阿羅漢只是有餘涅盤,還需要繼續修行,證無餘涅槃才是佛。
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有什麼區別!
4樓:aaa**王
小乘就是自我解脫 最高果位 羅漢
大乘就是成就眾生 修菩薩道 最高是佛果
5樓:匿名使用者
小乘修身養性
也是中土中庸之道
認為修身養性就是個有品德的賢人
可是 能被其感化的人 總是小數 更多的是不認同或者被利益衝突大乘 是讓智慧惠及每一個人
不論那人是富貴還是貧窮 是健康或者病痛
大乘是每一個人都能共同享有各自的平等
如果 做個比喻
小乘就是自己給自己做個發電機 發電自己用 自己造風扇自己用 自己種菜 自己吃
大乘 則是規模化
發電有發電廠
種菜有農菜場
電器有電器廠
然後讓一切大眾獲利
6樓:匿名使用者
大乘佛法裡重要講發心、動機、思想、概念;
小乘佛法裡重要強調錶面和形式的東西;
大乘佛法裡重要強調發心和動機,如果你發心善、動機善那就是善,
如果你的發心、動機是惡就是惡,任何時候都一樣。
很多人都希望能往生,其實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大乘裡講的,小乘裡不講這個。修往生法、淨土法都是修大乘佛法。但是現在很多人把淨土法都變成小乘法了,「我要往生!
」卻根本不考慮眾生,也不想為度化眾生而成佛,沒有發願菩提心,也沒有發行菩提心,或者為了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受持居士五戒,這完全是小乘法、是小乘的別解脫戒,這樣不能往生。
在有出離心的基礎上受持居士五戒才是小乘的別解脫戒;在有菩提心的基礎上受持居士五戒才是大乘的別解脫戒。密宗裡講的受持別解脫戒的特殊的方法是密乘的別解脫戒。
什麼是小乘法?什麼是大乘法?什麼是世間法?
什麼是出世間法?這些都要弄明白。自私自利,為自己解脫,不管受持什麼法都是小乘法;為了眾生的解脫,無論修什麼法都是大乘法。
為了今生的升官發財、健康長壽、為來世的人天福報都屬於是世間法,哪怕你修的是大圓滿法也是世間法,根本談不到出世間法;為了解脫、為了超出六道輪迴的痛苦,你無論修什麼都是出世間法。
小乘是為了解脫的,但他是為了自己的解脫,最終還是有自私心,所以表面上、形式上的要求也高,不完全看心,不僅強調動機,也強調行為。但是大乘裡完全看心,心善一切善,心惡一切惡,就像樹根是藥,樹枝樹葉也一樣是藥;樹根是毒,樹枝樹葉也一樣是毒一樣。你的語言行為也許是善的,但是你的發心動機是惡的,那麼你表面上善的語言和行為也是惡;為自己怎麼都不行,為眾生怎麼都行。
別解脫戒主要是小乘裡講,小乘裡沒有任何時候允許殺生、飲酒、偷盜、妄語,但是大乘裡就不一樣。發菩提心是一切大乘佛法的前提,在不是自私自利的情況下再看具體的情況。如果你殺害他了,對他的傷害小,但是對眾生的利益大,這樣就允許。
偷盜也是一樣,完全是為了他、為了上師三寶,就可以偷他的東西,雖然偷他的東西對他必然有一定的傷害,但是利大於弊,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可以偷東西。
大乘佛法能圓融一切、容納一切,所以大乘佛法裡的解脫是究竟的解脫,大乘佛法裡的成就是圓滿的成就。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別是什麼?
7樓:仁昌居士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別為:流傳地區不同、宗旨不同、起源不同。
一、流傳地區不同
1、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包括了中國內地,也包括了韓國、日本、越南這一帶。
2、小乘佛教:小乘佛教暹包括了印度、暹羅北部和中部地區。
二、宗旨不同
1、大乘佛教:大乘佛教主張行菩薩道,要普渡眾生。
2、小乘佛教:小乘佛教是以自我完善與解脫為宗旨。
三、起源不同
1、大乘佛教:大乘佛教是脫胎於小乘佛教,小乘佛教是大乘佛教的源頭。
2、小乘佛教:小乘佛教發展於印度,阿育王時代派遣多位法師向各地和國外傳播發展。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5
8樓:樂觀小山
大乘佛教脫胎於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在小乘佛教的基礎上相容幷蓄,形成新的佛法,而小乘佛教仍然堅守傳統的佛。
1、在對待佛的問題上,
大乘佛教把佛神化了,建立了法身佛與三世諸方佛的觀念。在《華嚴經》中描寫了一個莊嚴美麗的佛的世界。強調依靠佛的神恩和他力得救,而把佛視為超人的存在。
奉其為全智全能的最高人格神,彼岸世界的統治者。十方三世有無量無數的諸佛。佛是各個世界和極樂國土的主宰者。
大乘佛教認為,釋迦牟尼佛是化身而不是實身,佛陀的實身是積累了極長時期修行而成的;佛陀的色身、壽命和威力都是無邊無際的;佛陀永遠化度眾生無有疲厭。
而由上座部分離出的最大的一部——說一切有部則不承認自己是「小乘」,不承認釋迦牟尼是化身佛之說,認為釋迦牟尼佛是覺著、教主、傳教師,是一個普通的覺悟者。認為世界上的佛只有一個,那就是釋迦牟尼佛。
2、在追求的目的上:
大乘佛教以成佛為目的,致力於一切眾生的解脫。以菩提(覺悟、智慧)為目標,指斥原始佛教(小乘)只求個人解脫。
而原始佛教(小乘)以追求成就阿羅漢為目標。小乘所追求的積累功德,經過艱苦的努力,最後達到涅槃境界。這種自我解脫,偏重於斷除煩惱,滅絕生死。
3、在修行方法上,
原始佛教(小乘)認為:人生痛苦的原因在於人生的本質,由於種行為(業)和種種煩惱(惑)而產生的,應當追求斷業滅惑,不使其再生。因此主張個人遠離社會,想解脫必須出家,過禁慾生活(直到如今,南傳佛教國家還有許多青年出家作一年或幾年比丘,然後再還俗)。
而北傳佛教(大乘)則重視主觀求道的願望,而不是單純講業報。不僅重視個人修養,而且還注重人際關係。強調菩薩行,也就是利他的實踐活動。
大乘佛教用菩薩的觀點代替了涅槃觀點。著名學者季羨林認為:
由出家人即不能生產物質產品,也不能生產人。長期以往,社會將無法繼續存在,人類也將滅亡。大乘佛教逐漸改變了這個弊端,想解脫——涅槃成佛,不必下這麼大力量,你只要膜拜或口頌佛號等等,就可達到目的。
4、在佛教理論上,
小乘佛教認為自己是佛教的正統。指責大乘佛教的教義是杜撰的,「大乘非佛說」。小乘佛教只承認人無我,就是沒有主宰,沒有獨立永恆的實體,而不承認宇宙是空的,而是有的(法有),這是所謂的人空法有說。
佛所說的語言並不全部都是經教,佛並不是以一切因說一切法。
而大乘佛教對佛說有自由解釋、發揮的色彩,他們認為不僅人空,宇宙沒有獨立的永恆的實體,也是空的。佛所說一切言語都是隨機說法,佛以一音說一切法。
9樓:
1:定義上的區別:
大乘佛教:指能將無量眾生度到彼岸,佛教中用馬車來比喻度眾生的工具,大乘的相應梵文1是「mahayana」,是大的車乘之意。在佛教聲聞,緣覺,菩薩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
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
小乘佛教:也叫做「小乘教」,"小乘教法",略稱「小乘」(hinayana ,音讀「希那衍那」),是對三乘佛法中之:「聲聞乘」和「緣覺乘」的統稱。
裡面的「乘」是梵文yana(音讀「衍那」)的意譯,指運載工具,比喻佛法濟渡眾生,像舟,車能載人由此達彼一樣。
2:思想特點上的區別:
大乘佛教:佛陀的遺留原則(三法印或進一步總結的一實相印),來發揮佛陀眾生平等,慈航普度,自覺覺他,利益救度一切眾生為目的之本懷-菩薩道的菩提心。修持與教理體系上,大乘佛教更精深圓滿,境界廣大無艮,修行果位直趨無上菩提。
小乘佛教:保持了釋迦牟尼的遺教,著重倫理教誨,只以佛陀為導師而不是神,不拜偶像,主張眾生自救,人人都能經過修道而進涅槃,但不能人人成佛。主張「我空法有」否定主觀的真實性,但不徹底否認客觀存在 。
3:修行內容的區別:
大乘佛教:大乘主張信徒可以作為居士,照常過家庭生活、經營,佈施即可修功德,甚至只要誠心念佛,就可以超脫輪迴。大乘三藏經典可謂博大精深,傳統上分成五類,分別為華嚴門、方等門、般若門、法華門、涅槃門,稱五大部。
《般若經》與《華嚴經》,《法華經》、《大般涅槃經》、《無量壽經》等都是重要經典之一。
小乘佛教:小乘認為必須自己切實修行,甚至要出家過乞討度日的生活。中國現存小乘律典,函蓋了眾多古印度宗派:
《五分律》為傳承自古印度(化地部)、《四分律》為(法藏部)、《摩訶僧祗律》為(大眾部)、《十誦律》為(說一切有部)以及屬南方上座部的《善見律毗婆沙》等。
10樓: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別為:流傳地區不同、宗旨不同、起源不同。
一、流傳地區不同
1、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包括了中國內地,也包括了韓國、日本、越南這一帶。
2、小乘佛教:小乘佛教暹包括了印度、暹羅北部和中部地區。
二、宗旨不同
1、大乘佛教:大乘佛教主張行菩薩道,要普渡眾生。
2、小乘佛教:小乘佛教是以自我完善與解脫為宗旨。
三、起源不同
1、大乘佛教:大乘佛教是脫胎於小乘佛教,小乘佛教是大乘佛教的源頭。
2、小乘佛教:小乘佛教發展於印度,阿育王時代派遣多位法師向各地和國外傳播發展。
11樓:aaa**王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在修行方式、修行目的和佛陀觀等方面有許多不同看法。
所謂「乘」,,有「乘載」或「道路」之意。大約在公元1世紀左右,印度佛教內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學說和教義教規的派別。這些佛教派別自稱他們的目的是「普渡眾生」,他們信奉的教義好像一隻巨大無比的船,能運載無數眾生從生死此岸世界到達涅磐解脫的彼岸世界,從而成就佛果。
所以這一派自稱是「大乘」,而把原來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一派貶稱為「小乘」。但是這一稱呼,「小乘」佛教派別本身是不承認的,例如現在緬甸、泰國、伊斯蘭卡等國的佛教,一直稱為「南傳上座部佛教」。
大乘和小乘的區別,表現在許多方面。首先,在對於佛陀釋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個教主、導師,是一個達到徹底覺悟的人。大乘佛教則把釋迦看做是一個威力廣大、法力無邊、全知全能的佛,並且認為除釋迦牟尼佛外,在三世(過去、現在、未來)十方(東南西北,四維上下)有無數的佛。
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張修戒、定、慧「三學」(通過守持戒律,修習禪定而獲得智慧)、「八正道」(八種正確的思維和行動方法)。大乘佛教則除了「三學」、「八正道」外,還偏重於修習包括「六度」、「四攝」在內的「菩薩行」。
菩薩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特色。所謂菩薩,即指立下弘大誓願,要救渡一切眾生脫離苦海,從而得到徹底解脫的佛教修行者。大乘佛教徒把釋迦牟尼成佛以前的修持階段,即在修習「菩薩行」的階段作為自己修行的榜樣,因此大乘佛教徒主張可以在家修行,並不強調一定要像小乘佛教徒那樣需要出家修行,這也是大乘和小乘的重要區別之一。
大乘教徒把菩薩的修行發放概括為「六度」、「四攝」。「六度」是指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他們認為這六種方法是能夠脫離生死苦海,達到涅磐彼岸的通道。「四攝」是指大乘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活動中,在與他人相處時需要遵守的原則,具體是指佈施、愛語、利行、同事,大乘佛教認為這是菩薩救渡眾生時所應遵守的原則和方法。
為了與小乘相區別,大乘教徒把自己的思想學說稱之為「菩薩思想」,把自己的修行實踐稱作「菩薩行」,把自己所尊奉的戒律稱之為「菩薩戒」。
在教義學說上,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之間的重要區別是:小乘佛教一般主張「我空法有」,即否定個人的主觀精神主題,但對客觀世界的否定卻不徹底,部分小乘佛教派別則通過「分析」的方法來否定客觀事物,實際上卻承認事物的基本組成因素「極微」的存在,帶有唯物思想傾向。大乘佛教則通通常主張「人法兩空」,既否定人的主觀精神主題,也否定客觀事物的存在,他們認為關於客觀事物「空」的認識並不是通過「分析」方法得到的,而是「緣起性空」,即一切「法」都是由因緣和合而成,不存在本質實體,因而是「空」。
事物現象的存在只不過是一種虛幻的假象而已。「性空幻有」,這是大乘思想,特別是早期大乘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另外在修行目標上,小乘佛教把證得「阿羅漢」果作為修行的最高目標。
而大乘佛教則以「普渡眾生」為修行宗旨,以成佛作為最高的修行目標。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中的乘到底讀什麼
區分這兩個讀音很簡單,只要 乘 是作量詞的,都讀 sh ng 如 千乘之國 作動詞的,都念 ch ng 如 乘車 而佛教的 乘 如上樓所言,所指的是載人求得真理的法門。大乘 是 有大慈悲發大巨集願的人所乘坐的大車 而 小乘 就是 只修自身的人所乘坐的小車 至於一樓 不打妄語吧。另,教輔書不可盡信,其...
藏傳佛教和大乘佛教有啥區別
1 分佈區域不同 1 藏傳佛教主要集中於 川西 滇西北 青海 甘肅等藏族聚居區,另外在中國的內蒙古以及五臺山等地,還有國外的尼泊爾和不丹,也有一定的影響力。經歷了元代 清代統治者對藏傳佛教的推崇,藏傳佛教早已走出青藏高原,在全國的許多地方落地生根。2 大乘佛教廣泛分佈於內地漢族生活區 東北 華北 黃...
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有什麼區別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有什麼不同?
1 教理上看不同,藏傳佛教大多爭論中觀和瑜伽行,即有宗和空宗。漢傳佛教基本上是真空妙有的統一,大乘八宗基本上都是調和空有的觀點。2 派別不同,藏傳佛教是顯教菩薩乘和密教金剛乘合二為一的教派,而漢傳佛教是大乘顯教。3 觀見諦義不同,藏傳佛教各派都以龍樹中觀見為主,雖然各派對中觀二諦義的理解有差別,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