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網友
禪只是一種知覺的反映,是智慧在思慮後的表現,是一種境界,也是方法,任何把禪當作一種思維方法的人都走入了形式主義的誤區。
禪的境界突出了知覺的主動性,也就是認識自己的「心」。當遇到各種煩惱和痛苦時首先認識自己的位置,尋找問題的由來,然後發現本沒有問題,疑問在心,心的混亂是行為混亂的本源。禪者的思索並不需要關注天地日月、火災水患,關注他們的是社會學家、科學家,禪是佛教覺者的思想過程,而不是思想結論和思想本身。
做事只是做事,而且做事不為達到什麼得到什麼,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只做應該做的事,這才是簡單而實際的覺者生活。
生命的禪意
2樓:世紀網路
生命的禪意不在一經一卷中,而在一呼一念裡;心態的超脫不在一字一句中,而在一言一行裡……花開自有花落時,不要因為悲傷花兒的凋謝,而錯過下乙個花期。人生之路,隨時可能遇到溝溝坎坎,每一次跨越,都是一次成長。人生最大的障礙,不是困難,而是自己的內心。
只有放下過去,才穗咐雹能成全現在。人這一生,其實很短,與其在渴求中身猜帆心疲憊,不如在知足中過好一生。以前想要,是因為不懂,後來不需要,是因為看懂。
生活又像一面鏡,微笑是面對生活最好的樣子。在這個世界燦爛的不是陽光,而是乙個人的微笑。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已經失去的,也不是尚未得到的,而是此刻擁有的。
每個人所走的路都有不同,於是,腳下走過的,留下的都是一條截然不同的路。有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其實,行路也是一種閱讀,乙個讀的是有字書,乙個讀的是無字書。
讀書,是在字裡行間行走,古今中外簡衡在腦海裡翻騰;行路,是在閱讀天地萬物,一草一木都被我們辨識。在路途中,我們會經歷很多,所謂見多識廣,瞭解別人和自己,我們的心胸會變得更寬廣,以更好的心態去面對自己的生活,從而擴大我們的人生格局。畢竟在人間沒有永恆的東西,但也不必悲觀,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萬物來去都有它的時間,那些春花,這些秋葉,我們的悲,我們的喜,都是生命的成長與徹悟。四季輪迴,無論今天是喜是悲,是失是得,明天必將來臨。只要擁有豁達的心,便能從容地穿越春秋。
生命的禪意不在一經一卷中,而在一呼一念裡;心態的超脫不在一字一句中,而在一言一行裡。走過了,經歷過了,就是人生的路,只願一路風清,且行且珍惜!
佛家怎樣理解生命的意義?
3樓:萬哩挑壹
生命的意義在於過程,而不是結果。意義就是證明了自己,實現了自己的本身,這就是意義所在。從生到死,因為偶然存在於世,構成必然活著的唯一原因。
但是,如何活著,如何理解活著,如何表現活著,這是自己能夠決定的事情。所以由存在的過程所決定,就是生命的意義。
做自己,做好自己,這就是生活的本來面目。如果非要去以一種價值或者意義去約束自己,那麼任何執著都是煩惱和痛苦的源頭。總去想「我」怎樣怎樣,能夠或者需要成為什麼樣的「我」,總去想實現乙個什麼樣的我,或者又去想做乙個什麼都不成就的我,這些都是對於「自己」見解的錯誤執著。
佛法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諸佛的教導不是脫離生活或者厭棄現世,而是知道如何以智慧來分析、理解、判斷現實中的各種問題,尋找中道的解決方式。做好能夠做的事、應該做的事,這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而如何依照佛法的思維去發現和分析乃至解決,則是自己的覺醒、覺察而後最終覺悟的過程,這就是所謂的「自淨其意」。也就是自己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做。
佛教指出的是人生的煩惱,不是脫離社會。只有正確操控自己的心理、自己的行為,就不會有煩惱產生。佛法的不執著不是要做事稀鬆,而是要知道什麼是「妄」,什麼是「實」。
該做的工作一定要做好,該盡的義務一定要盡責,不懈怠、不迷惑、不固執。要知道什麼是正確的行為,什麼是錯誤的執著,就是佛法帶來的智慧。
4樓:冥洛首宦
佛家結實生命的意義不外乎以下幾點:
1. 當你內心深處懷抱著「希望不要傷害他人」這樣清淨的態度,接著就能無分別地去利益他們。
2.由於無分別的大悲心,就不會有幫助某些人而不幫助其他人的問題,行為也不會偏袒。
3.擁有這珍貴人身的究竟目的,是要使一切有情從所有的障蔽或內心的染汙中解脫出來,獲得無上正覺之解脫:恆常、圓滿的安樂。
4.我們已得珍貴的人身。但即使利用此珍貴的人身獲究竟安樂,永遠解脫所有的苦及苦因煩惱和其業報,這仍然不是珍貴人身的究竟目的5.
當你內心懷抱著「怨親平等」的觀念時,你不會區別親疏而只幫助親朋好友等親近的人,看到其他的人,如果是怨敵,你就不幫他們,有時甚至還傷害他們,這都是有分別心的。
6.藉由成就一切智,你也會為了每一位有情而獲得圓滿的威神力和大悲心。有了一切智,你就有力量以各種善巧方便來引導有情。
7.珍貴人身的究竟目的是避免去傷害有情,並且在這個基礎上去利益一切有情,因為每一位有情都想離苦得樂。
8.參加禪修課程和修行,不單是為了要有健康的身體,甚至也不是為了內心短暫的安寧,而是要獲得內心的恆常安寧,從煩惱和妄想中完全解脫。9.
每一位有情都想要有最最恆久的安樂,就是大解脫。大解脫的意思是去除兩種障礙:粗糙的煩惱障和微細的染垢(所知障)。
10.以慈愛和悲憫的態度對待一切有情,平等地去利益他們。這就是獲得珍貴人身的主要目的,就是人生究竟的意義。
11.當內心止息這些煩惱,就是最清淨的正等正覺之安樂。
12.我們不隨順這樣的分別心,而是串習無垢染的慈愛心,完全一視同仁地去利益量等虛空般的一切有情。
在佛學中,生命的意義在於什麼
5樓:jya智宇航
超凡脫俗。
完全正確。
禪宗的禪之意義
6樓:夜光系
蓋『禪』起源於印度,其原意即指靜坐斂心、正思審慮,以達定慧均等之狀態。於釋尊之前,印度即有以生天為坐禪目的之思想;至釋尊時,始遠離苦樂兩邊,以達中道涅槃為目的之禪。印度佛教之禪觀思想乃漸次發達,併產生無數之禪經。
隨佛典之傳譯,自漢末,禪法已傳入中國,惟最初均為小乘系統之禪觀思想。東晉鳩摩羅什以後,介紹各種禪法,尤以唸佛法門為要。至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出四卷楞伽經,列舉愚夫所行禪、觀察義禪、攀緣如禪、如來禪等四種禪之說,乃激發當時講究禪法者另闢途徑,如後世所說之五類禪,即是依於楞伽經四種禪之說而來;又肇啟中國禪宗之菩提達磨,雖即禪經(二卷,東晉佛陀跋陀羅譯)中之達磨多羅禪師,然其所傳之如來自性清淨禪即是基於楞伽經所說者。
此外,慧可、僧璨均被稱為楞伽師,道信、弘忍更受大乘起信論影響,提倡一行三昧之說,至六祖惠能方以金剛般若經為正宗;蓋彼時楞伽經已偏重文句疏解,不免名相支離之故。至中唐以後,盛行拳拳棒喝之機法,禪之意義擴大,不必靜坐斂心才是禪,即搬柴運水、吃飯穿衣等平常動作亦可稱之為禪。
愛因斯坦寫的有關生命意義的名人名言
成功 艱苦的勞動 正確的方法 少談空話。愛因斯坦 一個人的價值,應該看他貢獻什麼,而不應當看他取得什麼。愛因斯坦 人只有獻身於社會,才能找出那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愛因斯坦 我從來不把安逸和快樂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 這種倫理基礎,我叫它豬欄的理想。愛因斯坦 只要你有一件合理的事去做,你的生活就會顯...
怎樣看待生命的意義,到底怎樣理解生命的意義
立場不同看待生命的意義不同 但人性相通世界大同的歷史趨勢必然 生命一次如果沒有做一件想做的事情,這樣的生命談不上有意義 生而知命,生命呀!一個人生在這世間苦呀。這苦有離別有生死等等人生一切滋味,我們理解了這個命包含的意義,有人認了看透了有人用這條命與命運相博雖便體凌傷然其志不悔。生命的精彩就是與命運...
如何理解愛的主題,體會生命的意義
生命本身是沒有價值的,關鍵在於如何賦予生命以價值,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生命的價值,實現自我發展和自我創造.活著,就應當帶著感恩的心,珍惜自己擁有的,追求美好的理想,為人生目標不懈奮鬥 開拓進取.同時,讓我們愛著的人能夠感受到我們的愛.這樣,我們才活得快樂,活得充實,活得精彩.你是怎樣理解生命的意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