態度改變的平衡理論,態度改變的相關理論有哪些?

2025-03-28 22:05:20 字數 2041 閱讀 7371

1樓:匿名使用者

海德爾的平衡理論。

海德爾從人際關係的協調性出發,認為在乙個簡單的認知系統裡,存在著使這一系統達到一致性的情緒壓力,這種趨向理衡壓力促使不平衡狀況向平衡過渡。

海德認為,人類普遍地有一種平衡、和諧的需要。一旦人們在認識上有了不平衡和不和諧性,就會在心理上產生緊張的焦慮,從而促使他們的認知結構向平衡和和諧的方向轉化。顯然,人們喜歡完美的平衡關係,而不喜歡不平衡的關係。

平衡理論涉及到乙個認知物件與二個態度物件之間的三角形關係。例如:用符號p來表示認知的主體,用符號o與x表示二個態度物件。

o與x稱為處於乙個單元中的二個物件。認知主體p對構成一體的兩物件o與x的評價是帶有情緒性的,喜惡、贊成與反對。

通常認知主體對單元中兩物件的態度是趨向一致的,如喜歡某人,則對某人的工作也很讚賞;不喜歡某人,則認為他的朋友也不是好東西。

為此,當認知主體對乙個單元內兩物件看法一致時,其認知體系呈現平衡狀態;巨集宴當對兩物件有相反看法時,就產生不平衡狀態。例如:喜歡某人,但對他的工作表現不能贊同。

不平衡的結果會引起內心的不愉快和緊張。消除不平衡狀態的辦法將是,贊同他的蔽攔銀工作表現,或不再喜歡此人,這就產生了態度轉變的問題。

判斷三角關係是平衡的,還是不平衡的,其根據為:平衡的結構必須三角形三邊符號相乘為正;不平衡的結構必須三角形三邊符號相乘為負。

現舉例說明這種三角關係。今有認知主體p(女青年),態度物件為o(男青年,為p的男朋友),x(男青年o自願當清潔工)。

對此,可能存在三種情況:

p對o與x皆持贊成態度,這是一種平衡狀態;

p對o與x皆持不贊成態度,這也是一種平衡狀態;

p對o持贊成態度,對x持不贊成態度,這就造成了不平衡狀態。

在第三種情況下,p要達到平衡的解決辦法為:

p改變對o的看法,認為o很老實、肯幹;

p改變對x的看衡碰法,認為x(清潔工)也是工作的需要;

p勸說o,不要去做清潔工。

由上可見,不平衡狀態會導致認知結構中的各種變化,所以態度可以憑藉這種不平衡的關係而形成和改變。

2樓:崔玉書

介紹並評價態度改變的平衡理論這個問戚橘納高沒題是社伍毀會心理學的內容,有語法問題,希望知道的朋友給與幫助。謝謝!

態度改變的相關理論有哪些?

3樓:倒深泥巴劍看其

影響態度轉變的因素有多個方面。 一、傳遞者方面的影響因素:傳遞者的威信、立場、意圖和說服力。

二、溝通訊息方面的影響因素:資訊差異、畏懼、資訊傾向性。 三、接受者方面的影響因素:

原有的態度和信念, 如已明粗鬧經既成事實的態度就難以轉變;人格因素,如依賴性較強的接受者比較容易被說服、自尊性水平比較 高、自我評價較高的接受者的態度不易轉變。 四、情景因素:預警,預警有雙重作用,如果接 受者原有態度不夠堅定,對態度物件的捲入程度低,預警可以促使態度的轉變激罩,反之,如果態度與接受者 的利益密切相關,預警反而會抵制態度的轉變;分心,分心也有雙重作用,只有當分心能干擾在沒有分心的情況下有效的反駁過程時,分心才能導致被說服。

也就是說,當議題是我們熟悉的、而且我們已經對此 形成自己的看法時,比我們沒有形成一定的看法時,分心更容易導致被說服;重複,凳鬧重複的頻率和說服的效果呈倒u型,中等程度的重複說服效果最好。 態度改變相關理論中最著名的是認知失調理論、認知平衡理論。 一、認知失調理論:

最早由費斯廷格(leon festinger 1957)提出來的,是研究人的態度變化過程的社會心理學理論。他認為,每個人的心理空間中包含多種多樣的認知因素,比如觀念、信仰、價值觀、態度等許多方面。隨著當前社會活動的內容不同,各種認知因素之間會存在三種關係,即協調、失調和不相關。

當認知因素產生失調狀態時,人們可以通過改變或者增加新的認知元素來調整這種狀態,達到認知協調。 二、認知平衡理論:20世紀40年代中期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海德提出的一種關於認知結構、過程和變化的理論。

他把認知過程分解為認知要素,由此構成乙個認知系統,當認知系統出現不平衡、不一致時會產生一定的心理壓力,驅使認知主體設法恢復認知平衡量。海德雖然也是從認知角度**態度變化,但他更重視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影響在態度轉變中的作用影響,即重視中間人或傳遞者對態度改變的影響。

人突然對你態度改變,一個人突然對你態度改變

這個問題要根據你的個人情況。性格 愛好 經歷 職業等的不同,決定了不同的人對朋友圈子的要求是不一樣的。我個人愛好廣泛,既喜歡獨處,又喜歡熱鬧 有時很古板,有時開起玩笑來也是雲裡霧裡的。人無完人,我交朋友是看他的長處,只要他並沒有什麼太違背社會基本公德的地方,有一點長處或和自己有臭味相投的地方,我都願...

請問,關於態度平衡理論的意義

態度平衡理論 心理學家海德 he1der 的 態度平衡論 the theory of balanced attitude 認為 個體對單元中兩個物件的態度一般屬於同一方向。如 甲喜歡乙,則甲對乙的服裝也很欣賞。當個體對單元的知覺與對單元內兩個物件的情感關係矛盾時,其認知體系則出現不平衡狀態。這種狀態...

為什麼男生,突然對我的態度改變了很多,為什麼

態度改變了是因為愛情。他喜歡你了。在漢文化裡,愛就是網住對方的心,具有親密 情慾和承諾 依戀 情感的屬性,並且對這種關係的長久性持有信心,也能夠與對方分享私生活。在愛的情感基礎上,除了愛的跨文化差異,隨著時間的推移,關於愛情的觀念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也發展出不同的特徵 中間可能有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