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我來說說,生於憂患的憂,是沒有發生的憂,是一種未雨綢繆,一種防微杜漸,而憂的事件本身沒有發生和存在。指人們生活中必須有憂患意識,不能盲目樂觀
先天下而憂的憂,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是現今天下的存在的各種問題。 這是一種高尚偉大的情操
孟子的憂民、樂民與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聯絡和區別
2樓:湯皖利
孟子的「憂民」「樂民」與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相同之處都是民本思想的體現。
但是孟子的「憂民」「樂民」是對最高統治者提的建議,他認為憂民之所憂,樂民之所樂,才能使行王道,達到「王天下」的目的。至於如何「憂民」「樂民」呢——孟子的要求不高「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最終達到「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就達到了目的。
這是一種在低層次上的「民本主義」;
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則是有覺悟的知識分子的自我要求。這句話就意味著雖然天下飢寒的狀況無法改變,那麼就讓我為民分憂,和民一起忍受飢寒吧。另一個方面,與民同憂樂的前提就是為君分憂樂:
「臨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也就是說這種民本是不能拋開帝王的民本。還是忠君的反映。
以上回答你滿意麼?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一偉大報負」的思想基礎是什麼? 20
3樓:匿名使用者
是千年以來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進一步闡述及深化
是外王內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種思想的外延
范仲淹為什麼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
4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范仲淹是宰相,他要做的自然是為國為民。所以他有胸懷。
關於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舜相傳舜的家世甚為寒微,雖然是帝顓項的後裔,但五世為庶人,處於社會下層。舜的遭遇更為不幸,父親瞽叟,是個盲人,母親很早去世。瞽叟續娶,繼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 父頑 母囂 象傲 的家庭環境裡,父親心術不正,繼母兩面三刀,弟弟桀傲不馴,幾個人串通一氣,必欲置舜於死地而後快 然而舜對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
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名言警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名言警句
魏徵 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孔子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亡,治而不忘亂 歐陽修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魏絳 居安思危 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李商隱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 周文王 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事例1...
生於憂患死與安樂讀後感,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讀後感
讀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有感 生存與死亡,這是平時人們並不注意的問題,因為他們似乎離得很遠。然而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這篇課文,使我們聯絡在了一起。在文中已用有力的事實來證明了生與憂患。死於安樂 用歷史使我們明白了這個是真理,同時也啟示我們,憂患可以使我們生存和發展,不會被歷史所淘汰,可以立足於世界...